幹細胞突變 心血管疾病

2 months ago
2

2024年9月23日

隨年齡增長,少數造血幹細胞可能發生基因突變,這些細胞經增生和分化,就會成為血液中具有突變的白血球。由於突變會隨歲月累積,70歲時10-20%的人會有至少2%具突變的白血球。最近有研究證實,造血幹細胞突變會增加動脈硬化風險,這是已知風險因素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、吸菸等)之外,最新確認的風險因素,結果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《自然醫學》(Nature Medicine)。
成年人每天新產生數十萬個血球細胞,因為需透過頻繁的細胞分裂,不可避免地會導致DNA突變。領導本次研究,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(Centr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es Cardiovasculares)的何塞·哈威爾·福斯特(José Javier Fuster)博士表示:「儘管多數突變是無害的,但有些突變讓細胞獲致競爭優勢,使它們數量不斷積累,占總體血球相當大的比例。」
先前研究表明,這類突變「可能」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,但仍有爭議。一方面,有研究指出,突變可能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加速動脈硬化;但也有科學家認為,動脈硬化會加速造血幹細胞的增殖,從而產生更高比例的突變細胞。突變究竟是動脈硬化的原因還是結果,在此之前仍無定論。
為釐清真相,本次團隊分析一項針對4,000多名「看似」健康之中年人的長期追蹤數據。參與者自 2010 年起接受先進影像技術定期檢查,檢測是否已有初期但無癥狀的動脈粥狀硬化並追蹤其惡化進程。他們還使用高靈敏 DNA 測序技術,檢測血液樣本中細胞突變的狀況,並與影像檢查結果交叉分析。福斯特博士說:「這是跨多學門的研究,涉及心臟病學、生物資訊學、基因組學和臨床試驗等專業知識。」

▲突變有助動脈粥狀硬化發展

結果明確顯示,最初具有血球突變者、後續幾年出現動脈硬化的比例更高,但已有動脈硬化者並不影響之後血球細胞突變之比例。本研究主要科學家米里亞姆·迭斯-迭斯(Miriam Díez-Díez)解釋說:「此結果表明,突變有助動脈粥狀硬化發展,而非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突變。」團隊另一位科學家,貝雅特麗斯·L·拉莫斯-內布勒(Beatriz L. Ramos-Neble)補充:「其他因素,如基因特徵或生活方式,也可能影響造血幹細胞的突變,未來的研究計畫將檢驗這些可能性。」
福斯特博士團隊先前已發現,名為TET2的基因發生突變,在動物實驗中加速了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。他們最近進一步表明,痛風用藥秋水仙鹼(Colchicine)可減緩此突變對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響。實驗證明,以秋水仙鹼治療具TET2 突變之動物,可有效減緩動脈硬化的惡化。另一項針對人的研究表明, TET2 突變者因其他病症使用秋水仙鹼治療後,比未服用此藥者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更低。
福斯特博士強調,這些發現對個人化醫療具重大意義。因為不同突變基因可能需要各自特定的治療(藥物)。初步研究已為使用秋水仙鹼預防TET2突變者的心血管疾病奠定相當基礎,後續則需進一步於臨床試驗證明其預防效果。

更多其他精彩話題內容:
https://www.notion.so/7023b7b2cd5d4f5082c4aa7fb0fdcd1a?v=d4926f105c56473cbc55a3abe991aeac&pvs=4
https://scalloped-capybara-acc.notion.site/Health-Today-718e21949e6245e9b2e4d0acc93ed0e4

Loading comments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