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力大出現乾癬性關節炎 錯過治療受損不可逆

2 years ago
1

2022年8月12日
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、飲食不正常,引起許多的毛病;台灣一名5旬女主管10年前罹患乾癬,起初僅皮膚癢,後續卻出現關節痛,影響日常行走,經檢查後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。醫師提醒,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,有皮膚或指甲乾癬併關節紅腫就可能是該疾病,一旦關節受損,往往不可回復,若有乾癬病症後續出現疑似症狀得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,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
據研究統計:全球約有1.25億人受乾癬困擾,台灣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,其中約三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,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、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,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。
台灣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世滋表示: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,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,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,讓患者感到不適,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、脫皮,乾癬也有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,形成乾癬性關節炎,在性別屬性上,男女病患約1:1、任何年齡層都有,而以40、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。
蔡世滋醫師說:依疾病分類準則,患者有皮膚或指甲乾癬,包括點狀凹陷、甲床剝離、指甲板下角質增生、甲床鮭魚色斑等,併有關節炎的紅腫熱痛就可說是乾癬性關節炎。一般常好發於手指或腳趾關節,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,外觀形狀類似香腸。
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,一般會分為五種樣態,蔡世滋指出: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會出現,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、對稱性多發關節炎、脊椎關節炎、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、削殘性關節炎,即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。
若得到乾癬性關節炎應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?蔡世滋表示,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、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,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,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(NSAIDs) 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(DMARDs)外,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「生物製劑」及「小分子藥物」後,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。
蔡世滋醫師呼籲:乾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,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、維持理想體重,並要配合醫師的治療,選擇適合的藥物,可大幅改善症狀,並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。

更多其他話題內容:www.healthtodaynyc.com

Loading comments...